【被倒債300萬】這家土雞店從1坪攤翻身

發表日期 : 2016-08-07

原文網址

時序進入農曆7月中元普渡拜拜旺季,全年用雞量最高月份,這家老闆賣雞的方法,很不一樣。

 
淞品土雞老闆高浚泓從小看父母在菜市場賣雞,看好民生產業需求,不只延續雞業,還把雞業搞大,成為農委會輔導第1家產製銷流程一條龍業者,把過去只能存在於傳統菜市場的雞販、變身土雞品牌店。
 
他的店裡,從生雞、鹹水雞、煙燻甘蔗雞到滴雞精、滷鳳爪、雞胗、雞油,所有雞製品全銷售,可說「把雞全包了」。
 
「從第1天做生意,我就問自己:『殘值』有多少?」高浚泓24歲在台北萬華三水街市場起家、當時還被倒債300萬,租下1坪攤位起家賣熟食土雞。
 
當天沒賣完,隔天還有價值嗎?消費者根本不會買單。
 
因為想到「殘值」,讓他提早一步做準備。
 
2013年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上路前,他在嘉義溪口投入8000萬元購地設廠,做好雞隻電宰、熟食加工準備,為產製銷一條龍做足準備,目前在台北拓展萬華店、士林店、民生店、新埔店4家直營店。
 
「雖然我這樣做,無法把規模做很大、很辛苦,但我可以從頭到尾顧品質。」
 
常客許媽媽說:「我不知道這家店有名,有一次朋友買給我吃,實在是太好吃了,後來我都大老遠開車跑來買,最喜歡吃土雞肉中間有一層凍,價格很公道,初一、十五拜拜我一定來買1隻,農曆七月十五需要買2隻。」
 
為掌握雞肉品質,高浚泓曾試過自己養雞,2009年莫拉克風災把雞全沖走,一夕間慘賠3000萬元,後轉為與20餘家雲嘉南地區雞農,以契作、代養2種方式合作,專飼養紅羽、黑羽土雞,放養結合圈養,兼顧分散風險及控制雞肉品質。
 
「因拜拜習慣改變,就算是農曆7月,很多社區、上班族選擇周六周日集體普渡,雞的需求量有時集中在周末,平時因年輕人較少拜拜,也會設法開發上班族團購、企業送禮需求。」店內員工高綎栴表示。
 
「員工難請,來10個大概只會留下2個。」「店面承租不易,很多房東不租給賣吃的、殺生的。」「禽流感來襲時,消費信心崩盤。」從生產端管到消費端,他挑戰經營難度,「考量品質,堅持自己直營,不開放加盟,供應量少時可調節營業時間、賣完就提早打烊,同時可從末端銷售量控制養殖量。」
 
產製銷一條龍的固定成本高,因此近年以1年增1直營店方式,有助彈性調節產銷量、商品型態,同時讓產銷達到經濟規模,目前4店合計年賣7000萬元。
 
淞品土雞有2項熱銷商品,一是熟雞、一是滴雞精。8成客人進店買鹹水雞、甘蔗雞,好吃涮嘴人流不斷,雞精是近年人氣養生商品、月銷3萬包。
 
但此2品項差異大,「坦白講,熟雞這生意多不好做,從飼養、製作到販售,當天賣不完就要凍起來,捐給孤兒院等慈養機構。」相對雞精可冷凍保存,販售期拉長,刺激他今年入夏開始建置食品加工二廠,預計年底加入蛤蜊雞湯、香菇雞湯等料理便利湯商品,延伸銷售版圖。
 
從末端銷售量控制養殖量、從熟雞到雞製品全線經營,高浚泓1坪起家,開展月斬萬雞傳奇。(潘怡靜/台北報導)

 

淞品土雞老闆高浚泓,從傳統雞販升級,直營品牌店面。李柏毅攝

 

中元普渡商機旺,月賣上萬隻雞,全雞550元起跳。李柏毅攝

 

剁雞不是人人都會,員工聘請不易,是店面升級的難處。李柏毅攝

 

把傳統雞攤現代化,選點傳統市場、捷運站附近設直營店面。李柏毅攝

 

滴雞精,以公土雞滴製,月賣3萬包。